变革之路借贷进化0到0的市场从
作为一名在DeFi领域摸爬滚打多年的从业者,我见证了去中心化金融如何一步步改变我们与数字资产的互动方式。现在的DeFi借贷市场就像一片新大陆,吸引着无数怀揣梦想的探险者前来淘金。但在这片看似繁荣的土地上,仍存在着不少亟待解决的痛点。
P2P模式:理想丰满,现实骨感
记得2017年第一次接触EthLend(Aave的前身)时,那种点对点借贷的新颖模式让我眼前一亮。就像在淘宝上买卖商品一样,借款人和贷款人可以直接"讨价还价"。理论上,这种模式能消除中间商赚差价,让双方都获得更好的利率。
但现实却给了我们一记响亮的耳光。我至今还记得当时想借出一笔ETH的经历——设置好利率后,就像把瓶子扔进大海,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找到匹配的借款人。更糟的是,资金一旦借出就被冻结,想临时取回简直是痴人说梦。在加密市场这个24小时不停歇的赌场里,这种流动性束缚简直要人命。
资金池模式:进步与局限并存
当Aave和Compound带着资金池模式登场时,整个DeFi圈都沸腾了。终于可以像银行存钱一样简单!我清楚地记得2019年第一次使用Compound时那种畅快感——存款、生息、随时提现,一站式搞定。
但这种模式也有自己的"先天不足"。就像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,任何抵押品的价格暴跌都可能让整个协议陷入危机。去年Luna崩盘时,有多少贷款人夜不能寐?更让人头疼的是,为了控制风险,这些平台对新资产的上线极其谨慎,导致我们这些"老韭菜"只能围着那几个老掉牙的稳定币和ETH打转。
隔离池:治标不治本
后来出现的隔离池模式,比如Beta和Euler,试图解决这些问题。这就像把一个大池子分隔成若干个小池子,风险被隔离开来。听起来很美,但用起来却很糟。
我曾在Rari Fuse上为了借出几种不同的资产,不得不像打地鼠一样在十几个池子间来回切换。更让人崩溃的是,每个池子的流动性都是割裂的,经常遇到想借的资产没额度,有额度的资产不想借的窘境。
借贷4.0:鱼与熊掌兼得
当我第一次接触Omni协议时,不禁感叹:这不就是我们梦寐以求的解决方案吗?它就像一位高明的厨师,把P2P的灵活性、资金池的便利性和隔离池的安全性完美融合在一起。
想象一下这样的场景:你可以像点菜一样选择只接受ETH作为抵押品,同时又能享受整个平台的流动性。更妙的是,当有人用高风险资产(比如MEME币)借款时,你能自动获得额外的风险溢价,而不是像现在这样"大锅饭"式的利率。
作为一个经历过多次市场崩盘的老兵,我深知风险管理的重要性。Omni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它让每个人都能定制自己的风险偏好,而不是被协议强行"平均"。
9月28日,Omni将在Sepolia测试网上线。我已经迫不及待想要体验这个可能改变游戏规则的新协议了。如果你也厌倦了在DeFi借贷中的种种妥协,不妨和我一起关注这个项目的进展。毕竟,在这个快速进化的领域,只有不断创新才能立于不败之地。
(责任编辑:指南)
-
谁能想到,银行业巨头招行会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?就在上周,招行在香港的子公司招银国际证券突然宣布上线加密货币交易服务,这个消息在金融圈炸开了锅。银行业巨头的"破冰"之举说实话,当我第一眼看到这条消息时,下意识揉了揉眼睛。要知道在我们的印象中,传统银行对加密货币向来是避之不及的态度。但招行这次不仅做了,还做得相当漂亮。我仔细研究了他们的公告,发现招银国际这次拿到了香港证监会颁发的虚拟资产服务商牌照。... ...[详细]
-
从南非书呆子到DeFi教父:Andre Cronje的传奇逆袭
在开普敦的阳光与海风中,一个与众不同的孩子正在成长。Andre Cronje的童年记忆里充满了校园欺凌的苦涩——"那个苍白的小胖子"总是被嘲笑的对象。但正是这些挫折,让他找到了编程这个避风港。记得12岁那年,他用Pascal语言编写的第一个Hangman游戏吗?当时谁又能想到,这个连计算机老师都跟不上节奏的少年,日后会掀起DeFi领域的革命风暴。法律梦碎后的华丽转身斯特伦博斯大学的法律系教室见证了... ...[详细]
-
最近市场上关于美元强势会影响比特币的声音不绝于耳,但作为一个在金融市场摸爬滚打多年的观察者,我觉得这个结论下得有点为时过早。就在9月22日那天,美元指数DXY创下了近10个月的新高,把英镑、欧元这些老对手都甩在了身后。这确实说明现在投资者对美元比较买账,但要说这就一定会打压比特币?咱们还是得好好掰扯掰扯。美元牛市的背后:是信心还是恐惧?技术派分析师现在都很兴奋,因为DXY指数出现了所谓的"黄金交叉... ...[详细]
-
最近在圈内和朋友聊天,我发现大家讨论最多的不再是老掉牙的DeFi或者NFT,而是一个新名词——RWA。说实话,第一次听到这个缩写时我也一头雾水,直到深入了解后才发现,这可能是我们普通人参与传统金融市场的绝佳机会。从怀疑到真香:我的RWA认知转变记得半年前第一次接触RWA概念时,我的第一反应是:"又来一个割韭菜的新概念?"毕竟在加密圈待久了,见过了太多华而不实的新项目。但当我看到像贝莱德这样的传统金... ...[详细]
-
说实话,最近看着SEC对加密行业步步紧逼,我就像在看一部惊悚片。作为在这个行业摸爬滚打多年的从业者,我太清楚监管风暴意味着什么了——它既是利刃,也可能是救赎。监管高压下的行业寒冬记得2018年那场ICO大清洗吗?我亲眼见证了不少曾经风光无限的明星项目一夜之间土崩瓦解。SEC拿着证券法这把"尚方宝剑",把Telegram的17亿美元代币销售直接判了死刑。说真的,当时很多同行都觉得天要塌了。现在回想起... ...[详细]
-
最近看了一部让人脊背发凉的纪录片《Trust No One: The Crypto King》,说实话,看完后我整晚都在思考一个问题:在这个数字黄金的时代,我们到底该相信谁?这部由Luke Sewell执导的作品虽然豆瓣评分只有6.6分,但它揭示的加密货币黑幕远比评分震撼得多。故事要从加拿大最大的加密货币交易所QuadrigaCX说起。2018年,30多岁的CEO格里·科滕在印度旅行时突然"死亡"... ...[详细]
-
深度剖析Friend.Tech:这个社交金融平台到底该怎么玩?
昨晚熬夜参加了FT的Space讨论会,三个多小时下来让我对这个项目有了全新的认识。作为一个长期观察DeFi领域的老兵,我得说Friend.Tech的玩法确实让人眼前一亮,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。Key的本质:从投机工具到价值载体很多人把Key单纯当作炒作的筹码,这其实完全搞错了方向。在我看来,Key更像是项目方发行的"服务凭证"——就像游乐场的门票一样,持Key的本质是购买某种服务权益。无... ...[详细]
-
说实话,每当我看到新闻里又出现交易所暴雷的消息,总会想起那些年在Mt. Gox和FTX上栽过跟头的投资者们。这些血淋淋的教训告诉我们,把资产都放在中心化交易所里,就像把鸡蛋放在一个随时可能漏的篮子里。币安面临的监管风暴比想象中更猛烈说真的,币安这几年的日子可不太好过。2023年简直成了币安的"监管年",美国、欧洲、澳洲...几乎全世界的监管机构都在追着它跑。这让我想起当年读书时被各科老师轮流叫去谈... ...[详细]
-
最近跟几个资深币圈老友喝酒聊天,大家一致觉得:新一轮加密货币牛市的气息已经越来越浓了。说实话,作为一个经历过2017年大牛市和2021年疯狂的老韭菜,这种熟悉的躁动感真的很久没出现了。牛市真的要来了?这四个信号太明显我的老朋友、加密分析师Miles那天特别兴奋地给我算了一笔账:"老李啊,这次不一样,你看现在市场上有四个超级大利好同时发力。"他掰着手指头数给我听:首先是ETF资金像开了闸的水龙头一样... ...[详细]
-
朋友们,让我们聊聊即将在10月底上演的以太坊"技术大秀"——坎昆-德内布升级。说实话,作为一个在加密圈摸爬滚打多年的老韭菜,我对这次升级既期待又有些忐忑。记得去年合并升级时市场的疯狂吗?这次坎昆升级会不会成为ETH价格的新引擎?坎昆升级到底是什么来头?简单来说,这就是以太坊团队给区块链做的一次"大手术"。跟去年合并升级相比,这次更偏向于解决我们实际使用中最头疼的两个问题:高昂的Gas费和蜗牛般的交... ...[详细]